認識兒童發展性協調障礙
鄭翠萍
嬰兒出生後,會透過與外界接觸與互動,學習不同知識和動作技巧。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小孩從學習中會自我修正不同的動作或技能,從而令動作質量提升。不過,有些家長總會覺得自己小孩的肢體動作,好像跟其他小朋友有些不同。
在幼兒時期,有些家長在觀察自己小孩時,可能會覺得孩子的動作行為,雖然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像有些不一樣,但估計可能只是因為發展慢了一些,應該慢慢就能跟上,變回正常。待小孩入讀托兒所或升上幼稚園後,會與較多同齡小孩一起參與活動,老師可能會觀察到某些小朋友有發展上的落差,便會與家長反映小孩上課的情況,是否在動作活動、學習、自理等方面需要多加留意,或進行一些特定的專業評估。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是可以察覺到小孩大小肌肉動作發展有否遲緩的,例如小孩走路時很容易會跌倒或碰撞到周圍環境(圖一);行路和跑步的姿勢有點奇怪,或者會同手同腳地活動(圖二);一些基本跳躍動作如單或雙腳跳的能力不如同年齡小孩、可能在做某些動作時不夠靈活、寫字時很難精準地寫好一個字、寫字很費時或無法好好完成等(圖三)。如果有以上類似情況,家長可以再仔細觀察小孩在一些手眼、手腳協調性動作上做得如何。例如在寫字或繪畫時的握筆能力、日常生活中穿衣服扣鈕(圖四)或綁鞋帶(圖五)等情況。除了要觀察孩子走路和跑步的動作外,也應留意孩子在上下樓梯、跳躍或爬行時的移動能力,看看小孩在完成動作時會否感到困難或容易放棄;在進行時其動作會否表現出不協調或能否單獨順暢地完成等。雖然如此,這些小孩只是表現出有些動作較笨拙或做得不太好,其智力或語言表達能力是沒有明顯問題的。
如果成長過程中小孩有以上情況,在動作協調或平衡的表現較同年齡兒童差或困難時,他們可能就是“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醫學統計診斷手冊第五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所定義,“發展性協調障礙”是發展相關性的疾病,其動作協調能力落後於同年齡兒童,造成動作表現不佳,甚至會引起心理或學習上的相關問題。
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必須符合以下四項診斷標準:一、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及執行動作協調的表現,顯著低於其年齡或智力應有的水平,而且在動作協調發展上有明顯缺陷;二、動作技巧上的困難,顯著地影響其日常生活、學業表現、休閒或玩樂等;三、早期發展階段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四、這些動作障礙不是一般的生理疾病,無法以智力障礙、視覺缺損或是其他神經學狀況來解釋的。
一般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在六至十二歲時就會因以上的動作限制而被發現出來。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統計資料,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佔美國整個五至十一歲的兒童人口的5至6%,通常男孩的盛行率比女孩高,大約是三比一。發展性協調障礙至今也沒有特定成因,不過有些學者指出可能與產前及分娩中的危險因素有關,例如出生時體重過低、出生周數過少,以及呼吸方面有問題等。部分學者則認為,這與輕微腦部功能損失、不成熟或與基因方面有關。
如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有上述的問題,建議到醫療機構尋求相關的物理治療協助,及早介入評估和治療,將更有效改善小孩整體的發展和協調表現。
註:
-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 本文刊登於2022年5月7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 模特兒:陳樂祈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