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認識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柯淇俐
膝關節的解剖及生物力學
膝關節是由脛股關節及髕股關節共同組成,而髕股關節(圖1)是由股骨髁前方及髕骨後方的關節面所構成的關節結構,股骨即俗稱的大腿骨,髕骨即膝蓋骨。髕骨上方連接股四頭肌肌腱,下方則連接髕骨肌腱。在下肢承重活動,例如走路、上樓梯時,膝關節屈曲的角度越大,髕股關節面間所承受的壓力便越大;而在下肢非承重活動,例如坐着做膝向前伸直(圖2),在膝關節完全伸直時,髕股關節面間所承受的壓力達到高峰,而相關壓力會隨着膝屈曲角度越大而有所減少。
簡介——膝痛的病因有很多,需經過相關理學檢查及影像檢查去進行臨床判斷。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在六十歲以下常見的膝痛原因,其中女性所佔的比例較多,它也被稱為跑步膝。所謂“症候群”,顧名思義就是一堆症狀的統稱,例如前膝痛、髕骨周邊或底下疼痛、髕骨外翻等。
症狀——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被定義為“至少有一項需要屈膝的下肢承重類活動時,髕骨鄰近組織或後方出現疼痛”,例如在跑步、上下樓梯、跳、蹲等動作。此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在蹲時會出現膝痛,而它的痛楚也常會因久坐或下樓梯而加劇。患者不一定能夠明確指出疼痛位置,並有機會伴隨腿部無力、膝關節屈曲或伸直時出現聲音、膝關節僵硬及腫脹等。
風險因子——前文有提到女性較有機會患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原因是女性的骨盆較寬,髕股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因而較大。另外,當髕股關節結構排列異常時,如髕骨位於較高或較低位置、或當髂脛束過緊、股四頭肌的股內側肌與股外側肌(圖3)不平衡時,皆會導致髕骨外翻(圖4)等髕骨移動軌跡異常的情況,從而導致此症發生。其它病因還有扁平足、膝關節過度使用或突然增加膝關節活動量、股四頭肌無力及膝部周邊肌肉的肌肉力量不平衡等。
診斷——物理治療師會評估患者的步態、站立姿勢及穿鞋情況去診斷是否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並以影像檢查去排除其它診斷,例如髕骨股骨關節炎、髕骨骨折等。雖然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曾被稱作髕骨軟化症,但後者更明確指的是在影像學上發現髕股關節軟骨有軟化狀況,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則沒有明顯結構改變或軟骨損傷。
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應着重於早期的疼痛處理,例如適當的休息、冰敷、服用止痛藥以及物理治療。只建議短期服用止痛藥,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而患者所接受的物理治療會因應病因不同而有個別化的治療安排。在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訓練上,需針對髖關節、膝關節及軀幹肌肉去進行整體訓練。物理治療還包括貼紮、穿着鞋墊等。在下肢運動上,包括下肢伸展運動及下肢肌肉力量訓練。常見的下肢伸展運動:(1) 平躺下患側膝伸直,將患側大腿以雙手拉向腹部(圖5);(2) 平躺下將患側大腿以單手拉向對側(圖6);以上動作維持30秒,3次1組,一日2組。
而常見的下肢肌肉力量訓練:(1) 半深蹲:雙手扶扶手站着進行0度到45度的屈膝(圖7);(2) 雙手扶扶手站着,雙腳腳踝放置彈力帶,患側下肢向外打開(圖8);以上動作各做10次做3組。
註:
-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 本文於2023年11月04日刊登於《澳門日報》B12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