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下肢及步態發展
鄭翠萍
小孩從出生開始,由平躺的手腳活動,慢慢發展翻身、坐、站、行、跑、跳等,所有成長過程都隨着年齡增長逐步出現。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定順序和時間,但每個小孩的發展時間表不可能是一樣的,有快有慢。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其神經、骨骼肌肉等系統是互相連繫的。當這些系統發育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之後,自然就能發展出一個個的成長階段。除了這些系統外,個人的身體狀況如營養、疾病等,家庭環境及父母的經常啟發和誘導與否也會有所不同。
家長都會很期待自己小孩的“第一步”。從小孩開始能站立後,便會等候小孩何時自行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此時,家長會更留意小孩的雙腿形狀(圖1)。有些家長看見小孩彎曲的雙腿後,便擔心起來,以為小孩因為雙腿發育有問題而求醫。其實初出生的嬰兒都是有輕微的“O”型腿,這是正常的現象。外觀上嬰兒的膝部好像是向內翻,雙腿約在兩歲時便會逐漸變回直,接着二至四歲時膝部內翻會轉向相反的向外翻,即變成“X”型腿,最明顯外翻的時間約發生在三歲時。此後,外翻的角度會慢慢減少,並在五至七歲時雙腿又變回直,這些變化會在九歲時停止。
當小孩生理結構無異常時,到底怎樣才能有成熟的步態?小孩要有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使身體能夠抗地心引力和維持直立姿勢。另外亦要有合適的身體組成及骨骼系統結構、足夠的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及正常的感覺系統。當然小孩需要有步行的動機,努力移向目標。
一歲左右的小孩在剛學走路時,雙腳總是開開的,踏出小小的、快快的步伐,雙手未能規律的前後擺動,走起路來會搖搖晃晃。加上小腿的肌力不足,小孩容易不自覺的踮起腳尖來走路,以增加走路的力量。此時期的小孩最容易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狀況(圖2)。直到一歲半時,有65%的小孩走路時可以前後擺動雙手;兩歲時,有75%可以發展出較成熟的“腳跟着地”走路方式,這時小孩踮腳尖走路的現象通常會減少許多。到三歲之後,除了單腳站的時間可以越來越長,慢慢發展出“腳跟——腳尖”的走路方式,也就是踏步時先腳跟着地,再慢慢將力量從腳跟轉移到腳尖,接着由腳尖施力,把自己向前推進一步(圖3)。一般小孩在六至八歲時,步態趨於成熟,接近成人。其身體變得直立、雙手自然交替擺動、骨盆會稍微轉動、膝蓋朝前、腳板有完整的腳跟到腳尖的過程。
隨着小孩學會走路,便可探索更多不同層面的環境,與其他人的互動增多及發展社交活動。若家長對小孩的步態發展有擔憂,可以先觀察看看隨着成長有否改善,如果問題仍然持續,可尋求相關的醫療人員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註:
- 模特兒:鄭進喬
-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 本文於2023年7月1日刊登於《澳門日報》B12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