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TA

About MPTA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MPTA has created 39 blog entries.

認識兒童發展性協調障礙

認識兒童發展性協調障礙 鄭翠萍 嬰兒出生後,會透過與外界接觸與互動,學習不同知識和動作技巧。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小孩從學習中會自我修正不同的動作或技能,從而令動作質量提升。不過,有些家長總會覺得自己小孩的肢體動作,好像跟其他小朋友有些不同。     在幼兒時期,有些家長在觀察自己小孩時,可能會覺得孩子的動作行為,雖然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像有些不一樣,但估計可能只是因為發展慢了一些,應該慢慢就能跟上,變回正常。待小孩入讀托兒所或升上幼稚園後,會與較多同齡小孩一起參與活動,老師可能會觀察到某些小朋友有發展上的落差,便會與家長反映小孩上課的情況,是否在動作活動、學習、自理等方面需要多加留意,或進行一些特定的專業評估。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是可以察覺到小孩大小肌肉動作發展有否遲緩的,例如小孩走路時很容易會跌倒或碰撞到周圍環境(圖一);行路和跑步的姿勢有點奇怪,或者會同手同腳地活動(圖二);一些基本跳躍動作如單或雙腳跳的能力不如同年齡小孩、可能在做某些動作時不夠靈活、寫字時很難精準地寫好一個字、寫字很費時或無法好好完成等(圖三)。如果有以上類似情況,家長可以再仔細觀察小孩在一些手眼、手腳協調性動作上做得如何。例如在寫字或繪畫時的握筆能力、日常生活中穿衣服扣鈕(圖四)或綁鞋帶(圖五)等情況。除了要觀察孩子走路和跑步的動作外,也應留意孩子在上下樓梯、跳躍或爬行時的移動能力,看看小孩在完成動作時會否感到困難或容易放棄;在進行時其動作會否表現出不協調或能否單獨順暢地完成等。雖然如此,這些小孩只是表現出有些動作較笨拙或做得不太好,其智力或語言表達能力是沒有明顯問題的。     如果成長過程中小孩有以上情況,在動作協調或平衡的表現較同年齡兒童差或困難時,他們可能就是“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醫學統計診斷手冊第五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所定義,“發展性協調障礙”是發展相關性的疾病,其動作協調能力落後於同年齡兒童,造成動作表現不佳,甚至會引起心理或學習上的相關問題。     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必須符合以下四項診斷標準:一、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及執行動作協調的表現,顯著低於其年齡或智力應有的水平,而且在動作協調發展上有明顯缺陷;二、動作技巧上的困難,顯著地影響其日常生活、學業表現、休閒或玩樂等;三、早期發展階段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四、這些動作障礙不是一般的生理疾病,無法以智力障礙、視覺缺損或是其他神經學狀況來解釋的。     一般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在六至十二歲時就會因以上的動作限制而被發現出來。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統計資料,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佔美國整個五至十一歲的兒童人口的5至6%,通常男孩的盛行率比女孩高,大約是三比一。發展性協調障礙至今也沒有特定成因,不過有些學者指出可能與產前及分娩中的危險因素有關,例如出生時體重過低、出生周數過少,以及呼吸方面有問題等。部分學者則認為,這與輕微腦部功能損失、不成熟或與基因方面有關。     如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有上述的問題,建議到醫療機構尋求相關的物理治療協助,及早介入評估和治療,將更有效改善小孩整體的發展和協調表現。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2年5月7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陳樂祈小朋友 返回目錄

By | May 7th, 2022|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認識兒童發展性協調障礙

認識拉筋解開誤區

認識拉筋解開誤區 林國華 有指“筋長一寸,命長一年”,是真的嗎?筋真正是甚麼東西?如何拉才有作用呢?其實,中醫講的筋,是負責關節結構穩定的所有軟組織的統稱(圖一)。其中肌腱和韌帶,是很少彈性的結締組織,我們一般能拉長的只是有彈性的肌肉,拉筋其實是稍微拉鬆肌肉。  為何要拉筋呢?是作為運動前熱身,防止受傷?是肌肉疲勞繃緊,要拉筋放鬆嗎?其實,熱身絕對不等於是拉筋,可以是跑步、可以是肢體的動態伸展或跳躍運動、可以是含技術的如揮球拍動作,其強度與各人的體能或將要比賽的激烈程度成正比。熱身的作用是喚醒身體的狀態,優化神經與肌肉系統,令其處於更好的作戰狀態,發揮出更有力且迅速和精準的動作,為下一環節作好心理和生理的準備,並正面地影響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與代謝系統。良好的熱身運動除有利於當下的體態,還優化運動員的長遠發展。要有效地拉鬆因不同原因造成的真正肌肉繃緊,需時要十五秒以上。蹦彈式的“拉筋”是拉不鬆的,一些情況下還會造成傷害。而靜態的伸展對劇烈的比賽運動作用也不大,凡一分鐘以上針對一塊或一組肌肉的牽拉,會對其爆發、動力和速度產生抑制作用。所以有效的熱身,多數是動態的預備運動。 很多人認為,良好的姿勢可預防勞損和傷患,這亦有一個誤區。如果以一段很短時間來說,沒有一個姿勢是最好的,但有一些能利用好人體工學的骨骼正確排列的姿勢,以長時間來計是最省力的,並可減少疲勞和傷害的發生(圖二a-c)。以一個“寒背”的坐姿來說,上背的肌肉在這姿勢中,其實已被拉長了(圖三),如圖應要強化被牽拉長及乏力的肌肉,展開因姿勢令骨骼排列不好而相對緊縮的肌肉。這樣的活動有利於該區的血液循環,減少代謝物的刺激,並為關節穩當提供有利的條件。   要有效強化肌肉,應有超常負荷,所以在訓練中感覺到該肌肉疲累是必要條件。在這個所謂不良姿勢而感覺到肌肉繃緊的事件中,繃緊可能是一種錯覺,並不一定代表你的肌肉縮緊了或變短了,這只可以說是正常感覺與感覺疼痛兩者間的一種警示,即提示你處於這姿勢時間太長,要動一動了,所以你以任何方式來活動一下,都有症狀緩解的作用。 當頸或腰的周邊神經受過度壓迫時,會阻礙神經的血液循環,缺血會刺激神經周邊的一種交感神經,令本來已經有正常緊張度的肌肉張力增加,真正引起肌肉繃緊,嚴重的壓迫,則會導致麻痺及肌肉無力。一般的拉筋、按摩、熱療、電刺激等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解決的方法是鬆解神經周邊的壓力,改善神經的供血,鞏固神經周邊的關節穩定度,也就是自己做強化運動是必需的,否則病情加重就難以處理了。 另外,很多辦公室人員經常在工作後感到腰痠背痛,最喜歡接受按摩治療,但是這部分有症狀的人士,平日都較少運動,肌肉相對地乏力,過度按摩會令肌肉更鬆弛,導致關節更不穩固,最後結果可能令症狀加深! 綜上所說,純靜態拉筋對健康好處不大,別人幫你做的熱療、電刺激治療,也可能不足以改善你身體的毛病。運動強化身體,是對損傷及痛症預防和治療的必選之法。 圖一 圖二 a 圖二 b 圖二 c 圖三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於2022年4月9日刊登於《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圖片摘自網上。 返回目錄

By | April 9th, 2022|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認識拉筋解開誤區

肩袖肌群損傷物理治療

肩袖肌群損傷物理治療 區潔文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能力最大的關節,屬球窩接頭類型關節,可以做出前屈——後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等動作,但是要順利完成以上生理動作而且不引起疼痛,肩關節還需要附屬運動(Accessory Movement)。附屬運動不能靠肌肉主動收縮來獨立完成,但對於良好的關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關節囊、韌帶和筋膜的緊繃不單止限制生理動作,對附屬運動的發生更是有重大影響。 肩袖肌群由四條肌肉組成,因為排列方式像衣服的袖口一樣,圍繞着肱骨頭,因而被稱作“肩袖”。肩袖肌群中四條肌肉各有其動作功能,但在肩關節做出不同生理動作時,肌群的收縮及協調共同為肩關節的穩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肩袖肌群包括:岡上肌——外展的首三十度、岡下肌——外旋、小圓肌——外旋、肩胛下肌——內旋。      肩袖損傷發生的風險因素     肩袖肌群由最初的一般受傷至肌腱病變、然後發展成部分撕裂,嚴重情況會進展成完全斷裂。當中統計發現,肩袖損傷發生率隨年齡上升有增長趨勢(二十歲或以下約為9.7%、八十歲或以上約為62%)。     物理治療師最關注的不良姿勢問題,對肩袖損傷的發生率亦有不同的影響。一個科學研究公佈姿勢與肩袖損傷發生率的數據,當中脊椎出現胸椎前彎角度增加(駝背)的個案,發生肩袖損傷的比例是65.8%;胸椎平直的個案,發生肩袖損傷的比例是54.3%;於肋骨後移(Sway-back)的個案當中,則是48.9%;而於整體姿勢處於理想情狀的人們,肩袖損傷的發生率只有2.9%。     亦有研究比較吸煙與非吸煙族群中發生有症狀的肩袖撕裂情況,發現吸煙者中的發生率較高,並且損傷面積較大。另外,因工作或體育活動經常需要舉手高過頭、外傷、高膽固醇血症等都被考慮為會增加損傷發生的風險因子。      肩袖損傷的發生過程和症狀     急性創傷導致的肩袖損傷好發於年輕人,一般引致完全斷裂的結果。而大部分肩關節疼痛或功能障礙個案,當中若涉及肩袖肌群損傷,通常是由“微創傷“引起肌腱退化,加上癒合情況欠理想,繼而導致肌群的退化性撕裂。慢性 / 退化性肩袖肌群損傷初期可以是沒有症狀,患者多數是出現疼痛、發現日常生活中某些動作不如以往的容易執行、參與體育活動時出現疼痛等情況後,才會求醫治理。     當動作功能障礙出現後,身體通常是先發展出可能的代償動作。這種機制對身體的其他關節會造成額外的壓力。      肩袖損傷的治療方式     根據二○二○年美國骨科醫學會三月所刊登的一篇關於肩袖損傷的科學文獻指出,針對小至中等程度全層撕裂並且已出現症狀的患者,物理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都能有顯注的效果。而肩袖完全斷裂的患者,接受物理治療之後,患者報告治療效果分數亦有所提升。可是全斷的病人在五至十年內可能會出現損傷範圍擴大、肌肉痿縮等情況。文中亦有提到,手術的成功率和功能恢復隨年齡增加而降低。      肩袖損傷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目的在於減低及消除疼痛,透過初期物理治療儀器的協助,配合適當的手法治療,利用動作控制訓練來改善姿勢、肩胛骨位置、肌肉收縮方式等。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能力最大的關節,可做出不少生理動作 肩袖肌群解剖圖 人體右肩關節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2年3月5日《澳門日報》C5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返回目錄

By | March 5th, 2022|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肩袖肌群損傷物理治療

慢性痛症患者睡眠小貼士

慢性痛症患者睡眠小貼士 劉笑怡     睡眠既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也是讓身體從壓力中恢復的時段。當睡眠不足時,身體組織修復機制會受到影響,令神經系統對疼痛變得更敏感。研究發現,疼痛影響睡眠,睡眠不佳更會令疼痛症狀加劇。     睡眠障礙在慢性痛症患者中很常見,如睡眠不足、不規律的睡眠模式、睡眠質素差和白天嗜睡等。若不及時治療,睡眠障礙可引起慢性痛症患者持續疼痛、身體活動量減少及焦慮。     那麼,怎樣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以下提供一些建議供參考。     建議白天時可以作出如下一些行動:     一、陽光照射——定時接受陽光照射,能增加保持清醒時的荷爾蒙血清素的量,有助重新設定生理時鐘。     二、白天運動——運動後使身體疲倦,更易於晚上入睡。但應避免睡前兩至三小時進行劇烈運動。     三、避免白天睡覺——白天小睡時間若過長,尤其在午後及黃昏時段,會擾亂生理時鐘,令晚間就寢時入睡更難。若需小睡,請嘗試限制於三十分鐘以內。     四、食物與飲品——限制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及飲品。含咖啡因的食物及飲品包括咖啡、茶、部分的汽水、朱古力等。攝取過量的咖啡因,可導致入睡困難及影響睡眠質量或容易驚醒。所以應在睡前四小時避免飲用咖啡或茶,或選擇飲不含咖啡因的飲料。     五、減少吸煙量或戒煙——尼古丁是香煙中的成癮成分,會增加睡眠障礙等症狀。吸煙者亦更易患上睡眠時的呼吸疾病。     六、睡前三至四小時不要喝酒——你可能認為睡前喝酒可助放鬆身心,但其實更易令睡眠斷斷續續及早醒。     七、避免睡前二至三小時大量進食——大部分人在進食一頓豐盛的大餐後感到難以入睡,因為消化系統在睡眠時變得緩慢,吃太飽後平躺可能引起心口灼熱,更難入睡。     建議睡前可以作出如下一些行動:     一、建立持續一致的睡眠時間表——每天約在同一時間睡覺及起床。可考慮設定鬧鐘提示固定的作息時間。避免在周末睡得太久,盡量保持生理時鐘持續一致。     二、睡前一小時避免使用發光電子裝置——手提電話、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發出的藍光會抑制使人昏昏欲睡的荷爾蒙(褪黑激素)。     三、進行放鬆的活動——冥想、沖熱水涼、閱讀、做溫和的伸展操及深呼吸練習。     四、避免激動的活動——不要睡前與家人激烈對話、看恐怖或動作片及聆聽節拍強勁的音樂。     五、在床邊準備一本記事簿——記錄自己的憂慮或明天要做的事,別將這些思慮帶到睡眠中。     另外,在床上只睡覺,不要吃東西、工作或觀看影片;睡時保持睡房清涼、黑暗和安靜;可使用耳塞、遮光窗簾、白噪音播放器;若過了一段時間後仍未能入睡,起床並離開睡房,進行簡單或輕鬆的活動,有睡意時再回到床上睡覺。     睡前作如下一些輕鬆的伸展,亦可以有助入睡:     一、頸部伸展,頭向左或右看,感到頸部有伸展感即可,維持約十秒。(圖一)     二、深呼吸,慢慢吸氣到腹部,然後慢慢呼出。(圖二)     三、肩膀伸展,雙手向後伸直,肩胛骨張開。(圖三)     四、小腿伸展,弓字步站,小腿有輕微的伸展感即可,維持約十秒。(圖三) (圖一) 頸部伸展,頭向左或右看,感到頸部 有伸展感即可 (圖二) 深呼吸,慢慢吸氣到腹部,然後慢慢呼出 (圖三) 小腿伸展,弓字步站,小腿有 輕微的伸展感即可。 肩膀伸展,雙手向後 伸直,肩胛骨張開 (圖四) 改變生活方式可帶來多重好處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2年2月5日《澳門日報》B15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由壹物理治療中心提供場地拍攝 返回目錄

By | February 5th, 2022|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慢性痛症患者睡眠小貼士

青少年脊柱側彎及早診治

青少年脊柱側彎及早診治 黃詠欣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異常地向側面彎曲生長,亦可能同時出現旋轉的情況。其中有先天性的或由神經系統疾病引至的脊柱側彎。但大部分側彎成因不明,所以稱為原發性脊柱側彎。      青少年脊柱側彎通常發生在脊椎急速生長的青春期(大約十至十五歲之間)。而許多個案都是在偶然檢查時發現,因為大部分青年一直到成年都無不適症狀出現。但當然越早得到正確診斷及治療,有助延緩脊椎弧度惡化的速度,以及預防成年後出現痛症。       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症狀包括如下: 肉眼可見的脊柱向側彎曲,於向前彎腰時尤其明顯; 肩膊高低不一; 左右盤骨不對稱; 肋骨一側有明顯的駝峰; 腰部兩邊皮膚皺褶不對稱。        篩查方式包括如下: 檢查身體可見的不對稱; 亞當彎腰測試 (Adam's forward bend test)——雙腳伸直併攏,膝蓋伸直,向前彎腰,檢查身體脊柱後部有否高低不平的情況; 脊柱側彎度數儀——使用脊柱側彎度數儀,在患者彎曲的背上,量度脊柱旋轉的角度; 全脊柱X光照片; 若有疑似脊柱側彎病例,都建議用全脊柱X光排查。並可量度出Cobb 角,以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      每個青少年突發脊柱側彎治療方案,都會根據以下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包括:年齡、骨骼成熟度、Cobb角、側彎的位置。      治療方案包括: 定期觀察——當脊柱側彎弧度保持在小於十度,並且沒有任何症狀時,只需要根據個人因素,每三至十二個月定期檢查脊柱側彎的發展; 針對脊柱側彎的訓練——以運動為基礎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所有年齡、任何彎曲程度的脊柱側彎患者。每個孩子應由已受訓的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以確定適當的側彎分類和相應的特定鍛煉計劃。目標是改善姿勢平衡,防止側彎急速惡化及減低脊柱疼痛的機會。 常見的運動訓練方法有:脊柱側彎的科學介入方法 (Scientific Exercise Approach to Scoliosis, SEAS)、Schroth方法 (Schroth Method) 等。患者需要每天在家中自行練習,物理治療師將於每周再加以指導。 佩戴支架——若患者側彎達到中等水平,而骨骼未發育完成的話,就建議佩戴定製的脊椎支架,以減少彎曲程度。目的是隨着孩子的成長同時降低側彎惡化的速度。支架每天要佩戴二十二至二十三小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佩戴支架的時間,將隨着孩子骨骼發育成熟逐漸減少; 手術——脊柱側彎個案中需要用到融合手術去矯正的比率不多。它只適用於已正確地佩戴支架及進行鍛煉仍然無法控製脊柱側彎且不斷惡化的情況。      總結上述情況,青少年脊柱側彎,應越早診斷及治療,才越有效改善姿勢平衡及防止急速惡化。保守性治療對大多數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最為有效。治療可包括定期檢查、針對側彎的鍛煉或佩戴脊柱側彎支架等。 改善脊柱側彎的運動 脊柱側彎X光片 腹式呼吸幫助脊椎與肋骨正確伸展 [...]

By | January 1st, 2022|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青少年脊柱側彎及早診治

乳癌治療後復康管理

乳癌治療後復康管理 司徒玉芬 在二○一九年的癌症登記統計中,乳癌是女性患者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乳癌的治療主要以乳房腫瘤切除、整個乳房切除、放射性治療及化療為主。以上的治療對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尤其是乳房的手術和放射性治療,留有不同面積的傷口及疤痕。如這些傷口及疤痕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容易造成組織的沾黏及纖維化,影響患處及周邊組織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皮膚及肌肉的伸展能力、周邊關節的活動能力、患處及周邊淋巴系統的功能等。 乳癌患者憂慮做手術後,患處上肢出現水腫的情況,這是與傷口及疤痕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有關。淋巴系統像身體運送帶一樣,將周邊的體液帶回靜脈再到血液。因此如周邊的組織未能如常運作,就會影響淋巴液的運送而造成患處及上肢水腫。 乳癌患者在接受完手術或放射治療後三個星期,可視乎自身的狀況開始進行如下簡單的自我復康管理:     一、輕按傷口——如傷口的恢復狀況良好,沒有分泌液、裂開和腫痛的情況下,可在術後第四個星期開始在傷口或疤痕上及周邊組織輕輕打圈按摩,打圈按摩時要同一方向,一個位置按摩約一分鐘。     二、注意姿勢——患者往往因爲害怕拉扯到手術的位置,慢慢變成聳肩、“寒背”的姿勢。這也會影響患處組織的活動度,令淋巴流動受阻。因此患者應注意自己的姿勢,放鬆肩膊、鎖骨打開,微微挺胸(圖一)。     三、活動關節——患者應慢慢透過運動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回復正常的活動範圍。可參考附圖運動示範。每天做三次,每次三十下。注意速度,慢慢做(圖二及圖三)。     四、注意水腫警號——患者應視乎自身的恢復進度,慢慢增加日常的活動,不應因害怕水腫而限制自己的活動量。但同時,如患處及周邊出現以下的警號,就應該減低活動的強度。警號包括:感到患處很沉重、疼痛、疲倦,麻痺。     五、良好的生活習慣——患者應規劃好自己的生活習慣,要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以達到身心健康,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自我復康管理建議,需因應個人的情況作出調整,如有任何疑問應諮詢相關的醫療人員。 (圖 一) 錯誤姿勢(左) 正確姿勢(右) (圖 二) 平躺,雙手拿着棍子,向上提高。 手提高至肩膊,感到輕輕拉緊。 (圖 三) 雙手一高一低拿着棍子,向斜角提高棍子,到肩膊感到輕輕拉緊。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12月4日《澳門日報》C5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返回目錄

By | December 4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乳癌治療後復康管理

運動鍛煉與母乳餵哺小知識

運動鍛煉與母乳餵哺小知識 陳穎妍 母乳餵哺小知識 母乳是寶寶最佳的營養來源,對媽媽身體及情感上亦帶來多種益處。上一期在這裡介紹了三個運動鍛煉及揭開了母乳餵哺迷思的真相,包括一般運動鍛煉不會影響母乳的味道、乳量及其營養價值。在這一期,筆者會提供一些小貼士及實行方法。 若時間管理得宜,餵哺母乳及運動之間並不存在任何衝突的。產後運動鍛煉對維持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處包括提升心臟機能、改善情緒、減低壓力及提升體能。 在開始進行產後運動之前,請先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一般建議以輕度運動作為開始,例如:伸展、快走、游泳或温和的瑜伽動作等,好讓自己慢慢適應。而物理治療師可以幫助度身訂造出一個能達到鍛煉目標的運動計劃。 以下的一些小貼士,對於媽媽哺乳期間進行運動鍛煉是有幫助的: 一、在運動前,可以先餵哺寶寶或使用母乳泵清空乳房內的乳液,減低乳房的不適感。 二、避免在運動時穿着有鋼圈的內衣,這樣可防止引起乳腺阻塞。 三、穿着承托力足夠的運動內衣。 四、若在運動時有母乳滲出的情況發生,可適當使用母乳墊。 五、做運動的前後,要多些喝水作補充。 六、避免做過度劇烈的運動。 七、如果做運動時感到有任何疼痛、頭暈、尿滲或不適,應該立即停下來並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從所介紹的情況看來,哺乳期間進行運動是安全的。但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單單照顧寶寶已經是一個大難題及可能感到筋疲力竭,那麽應該如何安排時間去運動呢? 以下的小建議,可以幫新手媽媽在繁忙的工作中,加入各種運動元素: 一、使用嬰兒背帶或嬰兒車,帶同寶寶一起去散步。 二、行樓梯代替乘搭電梯。 三、可以安排保母或伴侶協助照顧寶寶,這樣便可以抽出一點時間來做運動及享受有質素的放鬆時段。 四、參加親子運動班,例如親子瑜伽活動或游泳班。 五、若感到有壓力的時候,可以嘗試進行深呼吸的練習。 新手媽媽選擇以母乳餵養寶寶,並不意味着便要放棄進行運動鍛煉。母乳餵哺加上運動鍛煉,對媽媽及寶寶都會有益處的。為人母者,母乳餵養寶寶是一件充滿挑戰又非常充實的事情,應為此而感到自豪。若能再在其中增加做一點運動鍛煉,對維持身心健康都有裨益。 照顧好孩子,要從照顧好自己開始! 產後運動鍛煉,對維持健康很重要   運動可減低壓力及提升體能   享受 親子時光   用嬰兒車帶同寶寶去散步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11月6日《澳門日報》C5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本文參考的資料來源:Australian Breastfeeding Association (2019). Breastfeeding: diet, exercise, sex and more. [...]

By | November 6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運動鍛煉與母乳餵哺小知識

運動鍛煉與母乳餵哺迷思

運動鍛煉與母乳餵哺迷思 陳穎妍 純母乳餵哺   泵出母乳方便餵哺   運動鍛煉不會影響母乳的味道、乳量及營養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六個月內進行純母乳餵哺。此後於母乳上再逐漸添加輔食,直到寶寶廿四個月以上,或再以母嬰的需要增長餵哺時間。 母乳餵哺雖然是個人的選擇,但持續的母乳餵哺,能為寶寶提供最佳的成長、發育及健康營養所需。此外,還能為餵哺母乳的媽媽帶來多種身體及情感上的益處,例如:降低患乳腺癌、糖尿病、肥胖症和產後抑鬱症的風險。 現時坊間有很多關於母乳餵哺的錯誤資訊,例如:哺乳媽媽可能擔憂運動鍛煉會影響母乳的味道、乳量及其營養價值。這篇文章將會為大家提供最新的證據,揭露這些迷思的真相,分清事實與流言。 迷思一:運動鍛煉影響母乳味道 一些研究指出,高強度運動的副產品——乳酸,在極限運動後會暫時增加,引致母乳的味道“變酸”,令寶寶抗拒。事實上,輕度至中度運動,並不會有此作用產生。况且,大部分的媽媽都不會在餵哺期間運動鍛煉至筋疲力竭,甚至達到可令母乳“變酸”的程度。再者,目前並沒有研究證明母乳中的乳酸,對寶寶有任何害處。所以,在進行母乳餵哺時,可以做伸展、跑步、游泳、跳舞或任何喜歡的體育活動,而且不必擔心會影響母乳的味道。有些哺乳媽媽會發現在高強度運動後餵孩子時,他們有些抗拒的反應,這好可能是由汗水的味道或氣味引致,而不是母乳的味道改變了。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運動後淋浴通常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迷思二:運動鍛煉降低母乳產量 因為運動及製造母乳都需要消耗熱量,有些人會擔心運動時,減去了製造母乳的能量而令奶量下降。事實是相反的,研究表明每日只要攝取達到至少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卡路里,即一般常人每天正常的三餐,適度運動是不會影響母乳產量。但由於每人每日所需的能量不同,以上的攝取量只作參考。 若寶寶體重增長正常並表現飽足,就足以證明哺乳媽媽的母乳產量正常及運動量亦適中。為確保母乳產量充足,在鍛煉之前、中及後期最好補充足夠的水份。 迷思三:運動鍛煉降低母乳營養 多個研究已證實,中等強度的運動鍛煉並不會影響母乳的營養成份及影響寶寶的成長。正進行中強度運動鍛煉的媽媽與不運動的媽媽,她們的母乳相比,其中的主要營養素、礦物質和抗體的量並沒有明顯差異。此外在哺乳期內進行運動鍛煉,更可提升媽媽的免疫功能,有助母嬰健康。 這一期先解釋三個迷思的真相,下一期會分享母乳餵哺與運動鍛煉的小貼士。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10月2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本文參考的資料來源:Bane, S. M. (2015). Postpartum exercise and lactation.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58(4), 885-892. doi: 10.1097/GRF.000000000000014 返回目錄

By | October 2nd,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運動鍛煉與母乳餵哺迷思

教師職業病 辨識與預防

教師職業病 辨識與預防 黎智豪 每年九月十日是教師節,廣義上是感謝老師的節日,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努力。教師的付出確實是毋庸置疑,因其辛勞而衍生出來的職業病亦不容忽視。 在我們認知當中,教師要用很多“氣”來授課,故此,慢性咽喉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總是常伴左右;至於胃病、乾眼症、精神疲勞及神經衰弱也是屢見不鮮。至於肩頸疼痛、上肢麻痺、無力等不適症狀,現今也越來越普遍。因此,今天我們特別來談談教師的肩頸及上肢症狀如何辨識及預防。 現今的教師,因為常常需要使用各類電腦軟件幫助備課、安排作業、出試題及改考卷等,使得工作形態無異於辦公室的白領員工。有針對手腕的研究 (Shiri R et al., 2015) 發現如下: 以下介紹一些常見脊椎問題: 一、過度使用電腦是有增加患上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風險; 二、滑鼠與鍵盤,在同樣使用頻率的比較上,滑鼠導致患上CTS的機率比鍵盤來得高; 三、使用時間過長、重複性動作、使用震動性的工具等都是患上CTS的風險因素;另外,也有其他研究測量到,使用滑鼠前,手腕壓力約在5mmhg,但當在使用滑鼠時則約為17 - 19mmhg,使用滑鼠整個過程,便會增加至29 - 33mmhg。 因此,當我們經常過度使用手腕並令其受到壓迫時,壓力會導致手腕中肌腱和韌帶之間的空間收窄,更會擠壓到通過手腕的正中神經。所以,當出現手指肌腱發炎、腫脹,拇指、食指、中指及半截無名指會產生麻痹(圖一)及感覺異常與無力時,便有很大機會患上CTS,亦俗稱為“滑鼠手”。當遇上這種情況,有效預防的方式為:適時讓手腕受壓點得到休息,選用人體工學滑鼠(圖二)及做一下伸展手腕肌群的動作(圖三)。 因此,當我們經常過度使用手腕並令其受到壓迫時,壓力會導致手腕中肌腱和韌帶之間的空間收窄,更會擠壓到通過手腕的正中神經。所以,當出現手指肌腱發炎、腫脹,拇指、食指、中指及半截無名指會產生麻痹(圖一)及感覺異常與無力時,便有很大機會患上CTS,亦俗稱為“滑鼠手”。當遇上這種情況,有效預防的方式為:適時讓手腕受壓點得到休息,選用人體工學滑鼠(圖二)及做一下伸展手腕肌群的動作(圖三)。 (圖一) 正中神經受壓產生疼痛或麻痹   (圖二) 選用人體工學滑鼠   (圖三) 適時做伸展手腕肌群的動作 部分教師需要長時間寫黑板,因此經常重複地進行過肩的動作。當肩側舉高至60 - 120度時,過程中會出現疼痛及關節卡卡的,或可能會患上肱骨肩胛骨協調障礙,從而有較高機會患上肩夾擠症候群(圖四)。 一般功能性診斷,會進行肱骨肩胛骨動作測試、過度肩內轉測試(圖五)來鑑定是否會引起相同症狀;至於結構性診斷則是通過超音波檢查,檢測其滑囊及肌腱是否有積水或產生發炎的狀況。若發現與動作功能相關的問題,治療方式則會通過姿勢矯正、梳理肩胛骨位置、針對動作模式等進行介入,透過關節鬆動調整、放鬆過緊的肩胛下轉肌群、加強訓練肱骨外轉肌、肩胛骨上轉肌來使得肌群之間的平衡,進而達到改善疼痛及夾擠的不適症狀。 (圖四) 肩夾擠症候群   (圖五) 進行肱骨肩胛骨動作測試   [...]

By | September 4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教師職業病 辨識與預防

青少年脊椎疾病與健康

青少年脊椎疾病與健康 黎智豪 現今世代,電子產品已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手機、平板或電腦,青少年在接觸這類產品時,家長常規定及提醒使用時間外,也因為學習和功課需要,變得無計可施。我們都明白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對眼睛會直接造成負面影響,但原來在不良的姿勢下,也會對脊椎產生痛症或體態上的改變。 以下介紹一些常見脊椎問題: 脊椎側彎 一、結構型脊椎側彎——平躺下來做檢測時,側彎不會消失,當中包括:先天性,而女與男比例為7:1;神經肌肉病變、感染、腫瘤、退化、意外創傷導致等 二、非結構型脊柱側彎——平躺下來做檢測時,側彎會消失。成因包括:不良姿勢、長短腳、骨盆傾斜或脊椎左右兩側肌肉張力不平衡等因素導致。 簡單基本測試——亞當測試 (Adam's Test)(圖一)。測試方式:雙膝伸直,患者身體前彎雙手盡量摸向腳趾方向,測試者在患者後方觀察其脊椎左右兩側突起情況。更準確的診斷方式還是需要照X-Ray的。因應脊柱側彎的孤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側彎角度小於二十度,屬輕度,一般會先採取保守治療,例如:施羅特運動、針對性的伸展運動、日常姿勢矯正運動、脊柱穩定訓練、核心訓練,預防出現腰痠背痛,避免肌肉不平衡,還有適當的心肺功能訓練等;二十至四十度之間屬中度,此時除了保守治療外,還需考慮訂製醫用背架矯正,並緊密評估監測側彎角度隨年齡生長的變化;當大於四十度以上則屬嚴重,須考慮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圖一)亞當測試 (Adam's Test) 駝背(頭部前置)(圖二) 駝背一詞,這些年來已不是老年人專有的了,學生因為學習、做報告或各種原因需長期使用電子產品而缺乏定時定量的活動和運動,加上姿勢不良導致頸、肩膀、脊柱用力不當,令到身體肌肉、肌腱、筋膜緊繃,柔軟度大幅降低,嚴重可能有關節錯位、壓迫到神經、胸廓活動度下降等情況出現,此等症狀可歸為上交叉症候群。 (圖二)駝背 骨盆前傾(圖三) 常見外觀為腹部前凸過多及假性翹臀。根據醫學期刊指出(見下方註),研究顯示,五百九十八位學生揹15至20%體重的書包,其中有四百四十三位有背痛情況出現。指出人體只要負荷超過10%體重以上重量,就會對姿勢造成影響,對脊椎造成壓力。 (圖三)骨盆前傾 針對以上常見脊椎問題應及時咨詢註冊物理治療師做針對性的復康運動及治療,及早預防,及早治療。至於日常的姿勢及注意事項,以下可供讀者參考: 一、並不存在最好最佳的姿勢,因為實際情況是人總不可能維持一個姿勢做同一件事,只有存在相對較舒適及不誘發症狀的姿勢,因此學生盡可能善用小息落堂時間起身活動。 二、研究顯示,做針對性的拉筋伸展、擴胸運動、配合腹式呼吸,比起參照組來得有效益的,因此同學們可善用自我時間管理30 : 5,每三十分鐘使用電子產品或寫功課,就該起身五分鐘動一動。 三、揹書包小知識小撇步:護脊材質不應選擇過硬或過軟的,應與床的硬度作參考;扣上胸帶有助分散背部壓力;透氣背墊可預防積汗及皮膚問題;書包淨重當然越輕越好,故此須養成每天收拾書包的習慣,帶空的水樽到學校再裝水;書包肩背帶不應太薄和太幼,最好有透氣墊;書包帶調較的高度應兩邊一致且與肩同高;書本放置技巧應將大本的、厚的,靠近背脊,小本的、薄的,靠外。(圖四、五) (圖四)選擇合適的書包   (圖五)右邊同學揹書包姿勢及位置相對達到護脊效果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8月7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圖片摘自網上 文中引用醫學期刊文章:Samia Ali El-Nagar, Maha Mohamed Mady, School Bag Usage, Postural and Behavioral Habits and Its [...]

By | August 7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青少年脊椎疾病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