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TA

About MPTA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MPTA has created 39 blog entries.

雙重任務訓練平衡

雙重任務訓練平衡 劉笑怡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只是進行單一的活動,而是幾件事情一同進行。以走路為例,我們可能會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走路一邊手拿着物品、一邊走路一邊想事情。這些看起來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對長者或神經疾病患者來說,要同時進行雙重任務,不一定是容易的。 我們以球類運動為例,有機會需要一邊接球一邊落地、一邊控球一邊改變移動、一邊調節速度一邊轉方向,這些動作,可能對經歷過下肢運動傷害後的人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在鍛煉平衡的同時,適時地加入雙重任務訓練平衡可以加強訓練效果,從而提高功能。 有一些運動本來就包含雙重任務甚至多重任務訓練。例如太極及跳舞。這兩項運動除了需要有足夠的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協調、反應及平衡能力(重心的轉移及運動方向的改變)外,還需要記住動作和動作轉變的順序。動作加上了認知的訓練,會令這類平衡訓練包含雙重訓練的元素,從而加強訓練難度及使其更貼合日常生活上的需要。 進行平衡訓練時,可於身旁放置一張穩固的椅子/檯,以便在失平衡時穩定身體,以免跌倒;在訓練中,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以下動作由易至難地排序,可按照自身的能力及狀態來選取難易程度。 基本平衡訓練 單腳站立運動 (圖一) 雙腳與肩同寬,放置一張穩固的椅子/檯在身邊。 把重心放在一隻腳,然後把另一邊的腳提起至離開地面,用單腳支撐身體約三十秒,再換邊單腳站立。 (圖一)單腳站立運動 雙重任務平衡訓練 單腳站立 + 上肢運動(上肢靜態平衡加上肢動態訓練)(圖二) 雙腳與肩同寬,放置一張穩固的椅子/檯在身邊。 單腳站立支撐身體大約三十秒,同時雙手輪流向下及向上舉起拍掌,拍掌十下。 換邊單腳站立並重複。 (圖二) 單腳站立 + 上肢運動 單腳站立 + 下肢運動(下肢靜態平衡加動態訓練)(圖三) 雙腳與肩同寬,放置一張穩固的椅子/檯在身邊。 單腳站立支撐身體約三十秒,同時另一隻腳可凌空劃圓。 換邊單腳站立並重複。 (圖三)單腳站立 + 下肢運動 單腳站立 + 減數(下肢靜態平衡加認知訓練)(圖四) 雙腳與肩同寬,放置一張穩固的椅子/檯在身邊。 單腳站立支撐身體約三十秒,同時把數字由100減7倒數下去(100、93、86……)。 換邊單腳站立並重複。 (圖四)單腳站立 + 減數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7月3日《澳門日報》B12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

By | July 3rd,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雙重任務訓練平衡

頭暈-感覺肌能障礙

頭暈-感覺肌能障礙 我點解暈暈哋? 黃詠欣 頭暈,每個人都試過。由自轉暈、玩氹氹轉暈、坐車暈、低血壓暈、天旋地轉暈,頭暈的種類多不勝數。它帶來的不適感往往令人難以忍受。 最近在診所遇到了數位有頭暈症狀的病人,當中包括有急性發作及已難受了很多年的。他們一般都已經排除了例如供血、心臟、腦部等嚴重病理性源頭,並已做過各種驗查仍找不到頭暈的原因,確實令人費解又心煩。 其實,導致頭暈最常見卻又容易被忽略的源頭,就是感覺肌能障礙。頸椎上有大量機械感受器,主要負責前庭系統、視覺系統以及中樞神經之間的本體感覺信息傳遞。為眼部、頸部及平衡活動作出一個協調。 頸部的機械感受器傳輸訊息若發生錯誤,中樞神經則無法知道身體的正確位置,因而不能發出準確的平衡指令。因此感覺肌能障礙的患者就會有不穩及頭暈等症狀出現。 另外,頸痛或者曾受傷,例如撞車後,頸部感受器功能下降的機會很高。前庭系統出現問題亦常見,會出現如下症狀:輕微頭暈、腳步浮浮、視力模糊、感覺站立不穩、頸部活動不順暢。 感覺肌能主要分為三部分:頸部本體感覺、眼部活動控制、平衡 / 姿體穩定性,若你已確定身體機能沒有其他禁忌症,就可以試試以下的感覺肌能的自我檢測。 檢測的方法如下: 一、頸部本體感覺( 頸椎傳輸位置信號到大腦,再由大腦發放控制指令)。 a. 把雷射筆固定在額頭,指向一起點。(圖一) (圖一) b. 測試者面向前方,閉上眼晴。頭轉向一邊,然後返回起點。(圖二) (圖二) c. 量度起點及終點之間的誤差。(圖三) (圖三) d. 重複做三次。 e. 平均正常誤差大概為三至五厘米。 f. 若大於六點五厘米,則代表測試者頸部本體感覺較弱。 注意:在過程中,可觀察測試者的動作是否流暢,是否有需要左右轉動尋找目標。測試者亦有可能感到頭暈或失去平衡。 二、注視穩定性 a. 測試者坐着,面向前方。 b. 眼睛望看一個固定目標。(圖四) (圖四) c. 嘗試頭部快速左右來回轉動,同時保持眼睛一直望着固定目標不離開。速度可續漸增加。(圖五) (圖五) 注意:頸痛患者做此測試會相對不夠準確及順暢,有可能不能保持眼睛望向固定目標上,亦有可能有頭暈、頸痛等症狀出現。 三、身體平衡 a. 站在安全位置,單腳企。保持超過三十秒。(圖六) [...]

By | June 5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頭暈-感覺肌能障礙

物理治療用於龍舟運動

物理治療用於龍舟運動 黎智豪 每年端午節,澳門體育局與澳門龍舟總會都會舉辦國際龍舟賽,本年六月十二至十四日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一如既往地舉辦。賽事項目中有二百米組(公共機構、公開組、女子組及大學生公開組)和五百米組(公開組及女子組),參與者除了一眾年輕人、大專學生外,過往幾屆也有各大博企、機構或中小企業派出員工參賽,令更多白領及不同界別人士有機會接觸龍舟這項運動,使其更普及化。 龍舟此項運動不單只是靠力度、速度及團隊節奏合拍才能從賽事中取勝,心肺能力(即心血管負荷能力及肺部功能)亦是很關鍵但又容易被忽略的一環。有一項名為“Physiolog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Dragon Boat Paddlers, SARAH R. HO et al”的研究,總結出參加二百米及五百米龍舟賽事的運動員,為應對這項高強度及高重複性動作的無氧運動,需加強訓練上半身的肌肉及心肺功能。過去常見一些“臨時拉伕”或準備不足的參賽者,運動結束後有一些換氣過度、全身肌肉延遲性痠痛或下背痛等情況出現。 以下介紹簡單常見又必須要有的準備及認知: 一、上半身的阻力訓練(如圖一至三):可利用彈力帶進行阻力訓練,以強化上半身肌力及動作節律啟動模式。 (圖一至三)上半身的阻力訓練 二、心肺功能訓練:介入方式可以是跑步、踩練腳踏車、划船機(圖四)或滑雪機(圖五)等等,事前準備可套用簡單的公式:最大心跳率 = 220 - 年齡 (或可諮詢相關教練為自己建立更合適的心肺功能訓練)。 (圖四)划船機   (圖五)滑雪機 三、動作生理學分析:因龍舟運動的動作是高重複性的,故此具有其周迴循環節律。運動基本上都會有所謂的關鍵姿勢,先需要認識動作模式,再來認識動作與肌肉及姿勢的關聯,再藉由“解剖列車”的筋膜線去認識肌動學的動作鏈。物理治療師會透過各種評估方式,例如FMS功能性動作檢測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分析評估每位運動員的不同狀況。龍舟運動的檢測項目包括如下:軀幹及坐姿穩定度(核心肌群)、骨盆正位(檢測可有前傾或後傾等代償性動作)、肩部及軀幹旋轉活動度、肢體前彎、肩關節活動度。 根據螺旋筋膜概念(圖六)、觸診、功能矯正、運動傷害處理,物理治療重點放在動作模式和功能訓練上,來分解動作啟動、肌肉力量強化、節律平衡,針對龍舟運動的功能性訓練。 透過以上項目來檢查動作的不足、受限或瓶頸情況,以便改善訓練的品質,並針對檢測項目設計應對的調整方式,提升運動表現、避免受傷。 (圖六)螺旋筋膜概念 四、熱身及放鬆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是很多較少運動及準備練習不足的參加者會忽略的,因而造成全身肌肉延遲性痠痛。 五、坐墊及划槳的硬件材質的準備。參與龍舟運動,我們應關注有關坐墊的重要性。從力學分析,整個運動的支點及磨擦位集中於軀幹屈伸過程中的臀部,故此,一張防濕防滑的減壓坐墊,能有效提升龍舟運動的表現及有效減低運動傷害。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5月8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Leo 部分圖片摘自網上 返回目錄

By | May 8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物理治療用於龍舟運動

扁平足物理治療

扁平足物理治療 梁嘯丁 嬰兒及小童的足弓由於未發展成熟,一般都比較扁平。但經過正常的生長之後,足弓便會漸漸發展並大約於小孩六歲時成形。不過,如有家族遺傳,韌帶過鬆或有其他足科病變(如先天性足關節融合)的問題,足弓便不會形成,就是我們常說的“扁平足”。 扁平足亦常見於肌肉張力低的小童,由於他們的肌肉處於低張的狀態,足弓便沒有足夠的承托。從圖一中可以看到正常的足弓形與扁平足的平坦足弓。 (圖一)正常足弓形與扁平足 扁平足有哪些功能障礙呢?可以歸納如下: 一、足內側疼痛 二、不能單腳跳 三、跑步或跳動困難 四、容易疲勞 另外,扁平足患者因為足部變形而引致後跟縮短,若果情況持續的話,可能會加重足部變形,而進一步導致扁平足的情況惡化。因此,若有扁平足情況的患者,需要做小腿按摩及後足後跟伸展運動,以改善情況。 小腿按摩——這訓練相對比較簡單,如圖二所示,分別按壓兩邊的小腿即可。 (圖二)小腿按摩 足後跟伸展訓練——如圖三所示,患者要手扶椅或牆,一腳前一腳後,雙腳腳跟不離地,後腳拉直有緊繃感,動作靜止十秒後,前後腳互換,重複十次。 (圖三)足後跟伸展訓練 再者,扁平足患者的小腿和脛後肌會因為足部變形而變得無力,因此患者亦需要訓練此組的肌肉:小腿肌肉訓練——可參考圖四。雙手扶住固定物,訓練腳需要伸直,踏於階級上,另一腳則可以屈曲,訓練腳腳尖要用力踮高十秒,而後放下,兩腳互換,重複十次。 (圖四)小腿肌肉訓練 脛後肌訓練——如圖五,要利用到橡膠帶幫助。先將橡膠帶綁在腳背上,之後腳背往身體內側方向用力,固定十秒鐘之後放下,重複十次。 (圖五)脛後肌訓練 此外,足部小肌肉訓練也有助改善扁平足的情況,因為足弓的承托也要靠足部的小肌肉輔助,因此,小肌肉的運動也可以幫助足弓的形成。例如在沙灘上步行或用腳抓毛巾等。抓毛巾訓練——可參考圖六。利用整隻腳板用力抓緊在地上的毛巾,重複十次。 (圖六)抓毛巾訓練 如果足部扁平嚴重,足弓托治療(圖七)可回復正確的腳形,後跟外翻的情況亦可得以改善。 (圖七)足弓托治療 另外,扁平足患者在選購鞋履時,必須注意要買有足弓承托的款式(圖八),鞋身及鞋底不宜過軟或過硬,也不應選過大的鞋子,因為過鬆的鞋不但不能正確承托足弓,還會因過長過重的關係,導致容易絆倒而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 (圖八)患者應穿着有足弓承托的鞋履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4月3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返回目錄

By | April 3rd,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扁平足物理治療

高爾夫球肘物理治療

高爾夫球肘物理治療 鄭翠萍 時常會有患者提問,“我根本沒有打高爾夫球,為什麼會有高爾夫球肘這痛症呢?”其實這症並非一定由打高爾夫球引起的,但患者亦不必擔心,物理治療可幫忙處理的。 高爾夫球肘的症狀,通常是在肘關節的內側上髁處與前臂感到疼痛,尤其當觸碰到手肘內側時會有明顯觸痛感(圖一),而且當肘關節伸直和腕關節屈曲時,會引起疼痛,甚至沒法子把手肘完全伸直。 (圖一)手肘內側上髁痛點 這是由於重複的腕關節屈曲與前臂外旋的動作而造成的疲勞損傷,或在肘關節處發生外翻力量,導致腕關節屈曲肌群損傷或屈曲肌群共同的起源處內側上髁發炎,嚴重時會有發熱和腫脹的情況。有哪些活動會容易引起高爾夫球肘痛症呢?例如重複性的手部屈曲抓握的活動,如扭毛巾、投擲物品、球拍類運動、提舉重物或用手支撐的重量訓練等。 若患了高爾夫球肘,可藉着藥物治療來消炎止痛,以及物理治療來改善症狀。針對高爾夫球肘,物理治療主要目的為在手肘關節和前臂肌肉處緩解疼痛、增加血流循環及減低炎症,並伸展和鍛煉上肢的肌肉。在高爾夫球肘急性期,最適合的處理方法,當然是讓手部休息,避免做一些重複性的手腕及手肘關節的活動。 此時,可用冰敷消炎止痛(圖二),在手肘內側處敷冰墊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一日可敷數次。在急性的炎症減退後,可以使用一些物理治療儀器如超聲波、激光治療、經皮電刺激等去緩解疼痛和消腫,亦可使用熱敷增進肘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和放鬆附近緊繃的肌肉。 (圖二 )手肘內側處敷冰墊 當然,可在患者可接受的程度下輕柔按摩(圖三)和進行伸展運動(圖四),使腕關節屈曲肌群肌肉增加延展性、減輕肌腱黏連和逐漸增加手腕和手肘的活動度。然後在慢性期,可進行前臂和腕關節屈曲與伸展肌群的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訓練(圖五、六),以減少再次受傷的機會,並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 (圖三)手肘按摩 (圖四) 手腕屈肌伸展運動   (圖五)手腕屈肌肌力鍛煉   (圖六)手腕伸肌肌力鍛煉 若要避免引起高爾夫球肘,平時工作或活動時,要注意手腕、前臂和手肘的使用頻率和位置,減少重複性活動和手部壓力。工作或活動中途,要有適當的手部休息,亦應該多進行上肢伸展和肌耐力的運動(圖七)。 (圖七)手握力肌力鍛煉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3月6日《澳門日報》D6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返回目錄

By | March 6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高爾夫球肘物理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物理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物理治療 鄭翠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自身免疫疾病,乃一種進行性的慢性關節炎,會在同一時間內出現多個不同關節一起發炎的症狀。此疾病跟家族遺傳有關,而且發生此疾病的患者,多為中年女性,大約四十至五十歲,比起男性多出三至五倍的患病率。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通常為非對稱性的多關節發炎,逐漸地會演變至對稱性的關節炎症。這有可能因為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使得體內的吞噬細胞侵犯到關節的滑膜,同時會破壞關節軟骨、關節囊、韌帶和肌腱。這發炎會使得關節表面受到侵蝕和破壞,進而造成關節變形。關節因為腫脹,內部壓力增加,內裡的纖維組織也會被牽張,使得附着在骨頭的組織鬆弛。最通常會出現的情況是手掌指關節尺側偏移,不過也可能有其他變形的情況發生。 目前為止,暫時並沒有一個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痊癒的處理方法,患病後是需長期服藥物來抑制發炎,使病情不要快速惡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先會侵犯到手部或足部的小關節,一般患者都會發現自己單手或雙手的關節出現僵硬、疼痛、壓痛、伴隨着腫脹感、局部發熱和動作活動度受限,使得單手或雙手功能逐漸喪失。由於關節活動受限,患者也會有肌肉痙攣的情況發生,並感到活動關節時,有骨頭碰骨頭的感覺,因此觸診時有細小的聲音。患者多會於早上起床的頭一小時有關節僵硬的感覺,隨着活動關節,疼痛會繼而改善。 雖然沒有辦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物理治療可嘗試緩解症狀。物理治療師會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肌肉能力、關節活動度、皮膚感覺、血液循環和腫脹程度等,決定需要介入哪些物理治療。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物理治療的主要目標為緩解疼痛、減緩關節的變形及功能喪失、增加軟組織的延展性、肌耐力、關節活動度和協調能力等,讓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可採用冰敷來鎮痛,或使用儀器治療如經皮神經電刺激器、超聲波治療等來止痛和消腫。慢性期亦可使用熱敷來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放鬆肌肉,也可以在運動前使用。物理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和避免損傷各關節,如減少用手指關節提重物、避免重複性的關節活動、給予適當的按摩來鬆解緊繃的關節,以及加強一些手部肌肉力量、耐力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如圖一至七)   (圖一)手指橈側偏移運動:手指逐一向拇指方向移動。   (圖二)手腕伸展運動   (圖三)手腕伸直伸展運動   (圖四)彈力帶肌力訓練   (圖五)手腕伸肌肌力鍛煉   (圖六)手腕屈肌肌力鍛煉   (圖七)手部握力肌力鍛煉 患者平日可做有氧運動,如水中運動療法、踩固定式單車等。及早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問題,及時就醫,以便得到最合適的診斷與治療。如有需要,可諮詢相關的醫生及物理治療師。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 年2月6日《澳門日報》D5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返回目錄

By | February 6th,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類風濕關節炎物理治療

柏金遜症物理治療

柏金遜症物理治療 梁嘯丁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患者由於腦幹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以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因而生病。患上此症,會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直接影響身體的活動,大大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 絕大多數柏金遜症是原發性的,成因不明,不會傳染。現階段雖然未有任何根治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有效方法,但藥物能幫助控制此病的症狀。而做物理治療,也能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以減低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一般來說,柏金遜症的主要症狀有:一、震顫。初發時通常出現在一側的上肢,繼而影響其他肢體,最後可能影響全身的肌肉。二、動作緩慢。這種症狀尤其在開始活動及轉變方向時,最為明顯。三、關節活動顯得如齒輪般僵硬。四、其他症狀包括面部木無表情,走路易失平衡及步履、語調出現變化等。 物理治療的訓練,如肌肉、姿勢及關節的訓練,可減少柏金遜症的症狀及併發症。而適當使用助行器具及正確運用轉移技巧,能令患者增加活動能力,減少意外發生。以下介紹一些針對柏金遜症的物理治療訓練: 拉筋及柔軟度訓練——身體旋轉放鬆運動(圖一): 坐於穩定椅子上,雙手拉直毛巾(或彈力繩)、手肘伸直; 坐正,身體轉至一側,以雙手往上方畫弧形的方式慢慢轉至對側,再坐正(眼睛要看着毛巾); 由右往左做十次、由左往右做十次,每天做三回。 (圖一) 坐姿身體旋轉放鬆運動 肌力及肌耐力訓練——大腿訓練(圖二): 雙腳與肩同寬站穩; 雙手扶固定物品; 上半身挺直、眼睛看着前方; 雙腳慢慢蹲下,約蹲下至身體與大腿成135度位置,再慢慢站起; 來回五次,休息一分鐘、再做五次;每天做三回。 (圖二)大腿肌力及肌耐力訓練 肌力及肌耐力訓練——小腿與腳踝訓練(圖三):  雙腳與肩同寬站穩; 雙手扶固定物品; 慢慢踮起腳尖維持五秒、再慢慢放下; 來回五次,休息一分鐘,再做五次;每天做三回。 (圖三)小腿與腳踝肌力及肌耐力訓練 另外,步行是很好的運動,必須持之以恆,並且一開始時最少要維持步行多於十分鐘,慢慢再將時間增加至三十分鐘,一星期進行兩至三次。除了步行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選擇,例如踩單車、循環訓練、游泳、跳舞、耍太極,還可進行球類活動,如乒乓球、網球等。你可選擇一項自己能力所及,又合乎興趣的活動,這樣才會有動力定期及恆常去做運動。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1年1月2日《澳門日報》D5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返回目錄

By | January 2nd, 2021|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柏金遜症物理治療

預防治療遲發性肌肉痠痛

預防治療遲發性肌肉痠痛 黎智豪 每年冬季,本澳都有機構或團體舉辦馬拉松賽事,今年一如既往的名額爆滿,常常聽見一些參賽者在運動完隔日後,告知肌肉痠痛得要命,詢問有何方式可以緩解呢?然而,相對於緩解方式,筆者更想帶出預防的重要性及效益,故在此作介紹。 首先,我們須了解為何運動完隔日後肌肉痠痛得要命。過往很多人認為的概念是在於“乳酸導致疲勞”,基於一百年前Dr. Otto Meyerhof(1922年諾貝爾獎得主)提出。當時他做了一個青蛙運動實驗,實驗讓青蛙不停運動至力竭,其後解剖發現,青蛙腿部肌肉內全是乳酸,便認定這是疲勞的根源。但現今的學者早已推翻他的研究結果,認為“相關並不等於因果”。 最新的研究 (1) 指出,體內的乳酸水平在劇烈運動後,即使不作恢復性慢跑(Cool Down)或伸展,乳酸也會自然回落到運動前的水平(<2mmol/L),因此並不存在“乳酸會積聚到第二天”的現象。真正引起遲發性肌肉痠痛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 的真正原因,為肌肉纖維收縮時引致的良性撕裂,形成微創傷(Micro Trauma),細胞輕微發炎擠壓神經感應器,產生痛楚感覺,故此乳酸與之並無直接的影響關係。 那麼,知道DOMS的“元兇”是肌肉纖維良性撕裂後,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減緩痠痛呢?其實介入處理的方式有很多種,然而有一部分方式是涉及使用儀器或藥物來緩解的,如:液氮罐冷療法、維生素D、氨基酸、Omega-3等等,而根據研究顯示,最有效的緩解方式是“預防”。在賽事完結後,可進行緩解的方式包括有: 伸展 (Stretching)——針對跑步使用到的肌群進行伸展。 冷水療 (Cold Water Immersion, CWI)——建議的溫度是5℃至13℃,治療的時間大約在十至二十分鐘,過往有冷熱交替法 (Contrast Water Therapy, CWT),兩者比起被動休息(即比起什麼都不做)更能幫助運動後的恢復;而兩者相比,冷水療的效果較好。 滾筒 (Roller)——針對筋膜進行放鬆,利用自身重量於過緊筋膜上;如下圖示。 滾筒放鬆—大腿外側(闊筋膜張肌與髂脛束) 滾筒放鬆—大腿內側(股內側肌) 滾筒放鬆—大腿後側(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滾筒放鬆—小腿後側(腓腸肌和比目魚肌) 動態恢復 (Cool Down)——指的是在激烈的運動或練習後,用較低強度的運動來讓身體消除痠痛、讓心情回復平靜、讓肌肉變得柔軟的方式。若馬拉松後的Cool Down則建議是緩慢步行或原地慢速高抬腿踏步配合呼吸運動。 循環機 (Circulator)——馬拉松後可能會出現腿部腫脹的問題。利用循環機的外在加壓,可以紓緩腫脹的不適。外在加壓可減少軟組織之間的空隙,從而改善水腫。規律式加壓可以使肌纖維持穩定的排列狀態,並能減低肌肉發炎及痠痛現象。 按摩——利用徒手深層橫向按壓方式,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放鬆緊繃的肌肉及筋膜,在按摩過程中,心理層面也會獲得舒暢。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0 年12月5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Leo 參考文獻: Faude, O., Kindermann, W., & Meyer, T. (2009). Lactate Threshold Concepts. Sports Medicine, 39(6), 469-490. 返回目錄

By | December 5th, 2020|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預防治療遲發性肌肉痠痛

增強免疫力由運動開始

增強免疫力由運動開始 黎智豪 很多時候,醫生向病人作出院小結或給醫囑時都會說:“返去記得做多啲運動啦,對身體好,又可以增強免疫力。”對的,但做運動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力,還有些什麼好處呢?以及到底該做些什麼類型及強度的運動呢?做運動時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呢?隨着防疫常態化,人們在減少外出的情況下,居家運動又有哪些適合做的?筆者在此為大家逐一介紹。 運動的好處多不勝數,從醫學角度分析,可整理出以下幾點: 好處一: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代謝率。 好處二:增強心肺功能。 好處三:維持或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 好處四:減少或緩和痛症程度。 好處五:加強身體各項機能,如平衡力、協調能力、反應力等。 暖身及有氧運動篇 1)左右弓箭部:每組十次,共三組。保持腰背挺直,一腳蹲下,另一腳膝伸直並往外打開,雙手可放於胸前(圖一),雙腳輪流各打開一下為一次。 (圖一) 2)擴胸運動:每組十次,共三組。兩手握拳平舉置於胸前,手臂向兩側打開擴展胸部(圖二),回到胸前,然後雙手肘伸直再往後伸展,動作進行時可保持勻速原地踏步。 (圖二) 3)高抬腿+撃掌:每組十五至二十次,共三組。雙腳輪流單腳跳起時,雙手於胯下撃掌,速度可循序漸進地進行(圖三)。 (圖三) 墊上運動篇 1)平板運動及左右手向前伸:每組十次,共三組。將手肘與手掌保持垂直角度,撐地並垂直於肩膀,軀幹應保持一直線,臂部和腹部收緊,腳趾要踩着地上。當臀部與地面保持平行時,抬起左臂向前伸,手掌向下。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另一側運動。左右手交替完成為一次動作(圖四)。 (圖四) 2)半仰臥起坐姿勢下左右轉動腰部:每組十次,共三組。身體後仰保持平衡,雙腿微曲,雙手胸前環抱呈圈,利用腰腹力量左右轉動為一下(圖五)。 (圖五) 緩和伸展篇 貓式及朝拜式伸展背肌及前胸:每次二十至三十秒,各五次(圖六)。 貓式:四足支撐在墊上,雙膝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支撐於軀幹兩側,手掌平放於墊上,感覺力量往下撐地慢慢拱起上半身。 朝拜式:雙膝跪在瑜伽墊上,臀部坐於腳跟上,軀幹向下沉,手臂應盡量向前伸直。 整體而言,筆者建議居家運動應每天進行三十至四十五分鐘,自覺輕微至中度用力程度,能達至輕度出汗量更佳。 (圖六) 運動前準備及注意事項: 一、穿着合適寛鬆衣物,在光線充足、環境乾爽的位置下進行。 二、運動過程中可配合腹式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呼氣的方式,切勿憋氣。 三、若有任何個人病史,應先咨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後再作以上的居家運動。 四、如遇任何不適應暫停,有需要就馬上就醫。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0 年11月7日《澳門日報》C8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Leo   返回目錄

By | November 7th, 2020|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增強免疫力由運動開始

簡單檢測身體姿勢

簡單檢測身體姿勢 鄭翠萍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身體的不適和痛症是跟身體姿勢息息相關的,例如頸痛、腰痛、腳痛等等。這些可能是人們養成長期不良姿勢習慣,逐漸產生的一些身體警號而造成。 在談及正確姿勢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不良的姿勢,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良姿勢呢?其實造成不良的姿勢的原因可分為結構性因素和姿勢性因素。結構性因素會令姿勢永久的變形,如構造性畸形、關節變異、發育問題等。而姿勢性因素就是錯誤的姿勢或動態性的變形,令身體排列不正確,這通常是由於肌肉長度問題或肌肉無力而造成的。 長期處於不良姿勢,會造成肌肉被拉長或縮短、關節壓力增加,繼而產生疼痛、肌肉肌量或張力不平衡等。還有,關節活動度受到限制時也會變得失去功能。例如當一個人經常使用同一邊身體,像慣用手側常見同側肩膀較低、同側骨盆較高、脊椎輕微偏向非慣用手側和對側腳輕微內旋等。由於肌肉無力或過度拉緊、或關節改變了位置,所以會令身體缺乏改善姿勢的能力。 最常見的不良姿勢有脊椎側彎、駝背、頭往前傾等(圖一、圖二)。姿勢不良通常是因不良的習慣造成,如能及早矯正姿勢、改變周圍軟組織的柔軟性,能夠減少日後產生的各類身體症狀。 (圖一) (圖二) 怎樣知道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可以先簡單地用以下的方法來評估,先要條件是需要別人來幫忙觀察整個身體姿勢。整個評估基本上不需要穿着鞋子,雙腳後跟左右稍微打開五至十公分站立,兩腳尖同肩同寬,腳掌可輕微外轉。但並不需要太過刻意站好,以平時的姿勢站立才能看出是否真正存在姿勢問題。之後以背面、正面及側面來作姿勢評估。 首先,從背後看整個身體姿勢,可用一條垂直線,大致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邊來觀看,由頭後的枕骨粗隆開始,到頸椎第七節,與臀部中間是否連成一直線。兩肩是否同高,還是左右高低不一;兩手面向身體,看兩側手臂和腰之間的空間是否相同;兩邊骨盆是否等高;兩膝窩是否在同一個水平面;兩腳內外踝是否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圖三、圖四) (圖三) (圖四) 接着,從正前面看整個身體姿勢,同樣地一條垂直線,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邊,看鼻尖、胸骨體的劍突和肚臍是否大致在同一直線上。再從頸到肩部兩側看是否對稱,有沒有高低之別;兩邊盆骨是否同高;兩側膝蓋上的髕骨是否向正前方、兩腳是否平穩放在地上。(圖五、圖六) (圖五) (圖六) 最後,從側面方看整個身體姿勢,可用一條垂直線將身體分成前後兩半,看看由耳垂向下到肩峰、盆骨側面(髂嵴)最高點是否在一直線上;肩胛骨是否平伏在背部上面,有沒有向後隆起;而且腹部是否平坦,還是過度前突。髖關節應稍為在直線的後方;而膝關節卻在直線前一些。再看看兩側腳的足弓是否對稱;直線最下面會經過踝關節的外踝前方。(圖七、圖八) (圖七) (圖八) 如果自行評估後發現真的存在一定的姿勢問題,可以詢問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意見,再確切找到問題的所在,對症處理。 註: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疑問,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 本文刊登於2020年10月3日《澳門日報》C7版祝君健康專欄;已獲澳門日報同意轉載。 模特兒:May   返回目錄

By | October 3rd, 2020|未分類|Comments Off on 簡單檢測身體姿勢